fggg fdgdf sdfsdf fggg dfgfg
古地圖中的台灣地名(1)早期有關台灣相關資料在明代中極為有限,但從葡、西、荷蘭之舊史料中來看,反而相當的豐富,特別是航海大發現及之後的殖民或貿易相關史料。從古地圖中反應出最早台灣的地名與其後的變化。1. 16世紀的福爾摩沙地名‧ 在古地圖中最早出現福爾摩沙地名是葡萄牙人在1554年的Lopo Homen,《世界地圖》中首次出現Fremosa。(圖1)‧ Diego Homen是Lopo的兒子,繼承父業繪製更精彩的地圖在1558年的《世界地圖》中將改名為Fermosa。(圖2)‧ 西班牙人麥哲倫自中南美洲到達呂宋,其後在1571年佔馬尼拉為東亞據地。西班牙軍人Coronel於1597年,曾建議國王佔領台灣,並於當時繪製一張《呂宋、艾爾摩沙與部分中華》為附圖,圖中台灣單島地圖命名為isl Hermosa艾爾摩沙。 這些即是後人稱「福爾摩沙」的來由。圖1圖2 臨近台灣的日本比西方人更早即認識台灣,豐臣秀吉於1590年曾派使者攜來手諭,要求「高砂王」朝貢日本。日本地圖對台灣的名稱有高砂、高沙谷、多加佐古、ホルモサ、大冤、東寧、台灣等稱呼。 2. 16世紀中末期的大琉球、小琉球、福爾摩沙一直混淆不清‧ Ortelius在1570年刊行的《世界舞台》地圖集中就出現不同的地理位置: (1) 1570年,《東印度與諸島圖》,在北回歸線上方往上的諸島中,小琉球(大)、福爾摩沙、大琉球(小)的排序。(圖3) (2) 1570年,《亞洲新圖》中由下往上的諸島小球硫(小)、福爾摩沙、大球琉(大)的排序。(圖4) (3) 1584年,《中華或支那新圖》中的由下往上的諸島小琉球(小)、福爾摩沙、大琉球(大)的排序。(圖5) 以及葡萄牙人航海日記中所述Formosa位在緯度25°半,而台灣在22–25°之間,所以很可能小琉球是所指今的台灣,而福爾摩沙並非台灣。‧ 利瑪竇於1600年在中國繪製大幅的《坤輿萬國全圖》,6幅1組,這幅世界地圖除了將Ortelius歐洲為中央的世界地圖轉繪為大明為中央的《坤輿萬國全圖》,其台灣與琉球間的諸島有北回歸線上有大琉球(大),再向上有無名島、小琉球(小)。依當時地圖來看,這幅的地理位置最為精準,大琉球確屬台灣。(圖6)‧ 明代《乾坤一統海防圖》,台灣部分─「小琉球國」c. 1592,明代曾經以「小琉球國」命名台灣。圖3圖4圖5圖63. 荷西未治台前的台灣「三島型」圖‧ 1594年,Plancius出版的《香料島地圖》及1596年Van Linschoten的《中華領土及海岸線精確海圖》(圖7)局中呈現出緊連在一起三個島的台灣,很可能抄襲大明海防圖,其地理位置相當精確,但其名稱則上方至下為福爾摩沙,中間無名島,下方小琉球。圖74. 台灣地名的來由 ‧ 最早出現在1626年荷蘭文獻報告中有提及Teijouan,是在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的淺海灣中,漢人稱它為「大灣」,從1626年西班牙人P. de Vera所繪製的《福爾摩沙荷蘭人港口圖》(圖8)中即可看出是很大的海灣,後來也稱這一帶叫大員,即今安平。1714年(康熙55),耶蘇會士馮秉正等三人來台以三角測量實測台灣的7個經緯度點,後來在1735年J.B. du Halde所刊行的《福建省圖》中的名稱為Tai-uan ou Isle Formose(台灣或福爾摩沙),N. Bellin刊行的台灣地圖亦用同名(圖9)。 由大灣、大員到台灣的地名,由小地名到代全島的稱呼,有可能是在台南設置全島的行政中心有關。圖8圖9
好站連結:http://blog.yam.com/wwwdnaurl
留言列表